如何通过“成长型思维”教育,让孩子将挑战视为学习机会?

以下是一些通过“成长型思维”教育让孩子将挑战视为学习机会的方法:

一、理解成长型思维概念

1. 讲解思维模式

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孩子解释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。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,而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升。可以举例说,有固定型思维的同学觉得自己数学不好就永远学不好,而成长型思维的同学会想“我虽然现在数学不好,但只要我努力学习,成绩就会提高”。

通过故事书或者动画片来呈现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。比如《了不起的狐狸爸爸》这样的故事,狐狸爸爸在面对猎人的追捕等重重困难(挑战)时,不断挖掘洞穴、寻找食物,它的智慧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,这体现了成长型思维。

2. 强调大脑的可塑性

告诉孩子大脑就像肌肉一样,越锻炼越强大。当遇到难题时,就是在锻炼大脑。学习新的知识,如解复杂的数学方程或者学习一门新的语言,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很难,但只要坚持,大脑就会形成新的神经连接,以后处理类似问题就会更容易。可以简单地向孩子介绍神经元的概念,让他们知道每一次学习都是神经元在建立新的联系。

二、改变看待挑战的态度

1. 重新定义挑战

当孩子面临挑战时,比如参加一场困难的体育比赛或者完成一个高难度的学校项目,引导孩子把挑战看作是提升自己的机会,而不是一种威胁。可以说“这个比赛很难,这是你让自己变得更强的好机会,就像超级英雄要经过重重考验才能升级一样”。

把挑战分解成小步骤。如果孩子要写一篇很长的作文,这是一个挑战。可以把它分解为确定主题、收集素材、写大纲、写开头、中间段落和结尾等步骤。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每个小步骤都更容易应对,而且每完成一个小步骤都是一次小小的进步。

2. 关注努力而非结果

在孩子面对挑战的过程中,表扬他们的努力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的结果。比如孩子参加了绘画比赛,没有获得奖项,但是家长可以说“我看到你在画画的时候很认真,一直在努力尝试新的技巧,这就是很棒的,比你上次画画进步多了”。

让孩子记录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努力过程。制作一个学习日记,孩子在准备考试(挑战)的过程中,记录自己每天学习的时间、遇到的困难和如何解决这些困难。这样在回顾的时候,孩子就能看到自己的努力轨迹,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。

三、营造成长型环境

1. 家庭环境

家长自己要展现成长型思维。当遇到家庭问题,如装修房子或者解决经济困难时,家长要表现出积极应对的态度,把这些问题当作学习和成长的机会。孩子会受到家长的影响,模仿这种思维方式。

在家里设立一个“学习角”,摆放各种书籍、学习工具和奖励小物品(用于奖励孩子的努力)。当孩子在这个角落学习新知识或者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时,就能感受到家庭对学习成长的重视。

2. 学校环境

鼓励老师采用成长型思维的教学方式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感受到挑战,并且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。在数学课上,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,可以先让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,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;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,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数学探究任务。

组织班级活动,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成长。比如小组科学实验,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,如实验材料不够、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等。通过共同解决这些问题,孩子们能体会到挑战是大家一起成长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