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乐欣赏时,如何用“画面联想”培养通感与独立创作能力?

在音乐欣赏时,通过“画面联想”培养通感与独立创作能力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
一、营造氛围,激发联想

1. 环境营造:欣赏音乐时,选择一个安静且具有一定艺术氛围的环境,如布置有艺术画作、柔和灯光的房间。在欣赏前,可先关闭灯光,点燃一些香薰,让身心逐渐放松,进入一种有助于联想的状态。例如在欣赏古典音乐时,这样的环境能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的古老宫殿或宁静的教堂之中。

2. 引导语铺垫:在播放音乐之前,用生动的语言对音乐的背景、风格等进行简单介绍,为听众勾勒出一个大致的画面框架,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联想欲望。比如欣赏《彩云追月》时,可以说:“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,来到一个宁静的夏夜,天空中彩云悠悠,明月高悬,微风轻拂……”。

二、多感官参与,强化通感

1. 视觉辅助: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,配合相关的视频、图片或动画等视觉元素。比如欣赏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,可同时展示俄国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,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纤夫们的形象和场景,感受音乐与画面的呼应,增强对音乐的理解。

2. 动态体验:对于一些具有鲜明节奏和形象的音乐,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或舞蹈,让听众通过身体运动来感受音乐的韵律和力量。例如欣赏《动物狂欢节》,可以让孩子们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,使他们更深入地体会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和场景。

三、深度联想,挖掘内涵

1. 情感共鸣:引导听众关注音乐所传达的情感,让他们尝试将自己代入到音乐所营造的情境中,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。比如欣赏《二泉映月》,可让听众去感受阿炳那种深沉的哀怨和对生活的挣扎,从而在情感上与音乐建立连接。

2. 故事联想:对于有标题或特定背景的音乐作品,鼓励听众根据音乐的旋律、节奏等元素,联想出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。如欣赏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,可让听众在熟悉原著故事的基础上,根据音乐的变化和发展,在脑海中构建出各种具体的场景和情节。

四、创作实践,提升能力

1. 画面描述:在欣赏完一段音乐后,让听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脑海中所联想到的画面,锻炼他们的文字表达和形象思维能力。例如听完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音乐,要求听众具体地描述出山水、花草等具体景象。

2. 改编创作:基于对音乐的画面联想,鼓励听众进行改编或创作。比如将一首欢快的音乐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,或者根据音乐的主题和情感,创作一幅绘画作品,将听觉感受到的音乐转化为视觉或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,进一步提升独立创作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