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如何平衡“接纳孩子现状”与“推动改变”?
在教育子女的旅途中,如何在“拥抱孩子的现在”和“鼓励他们蜕变”中找到最佳的平衡,无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。下面是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对策,旨在帮助家长实现这两种看似相互对立的理念,进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。
形成一种“包容并引”的思维模式
家长们需理解,所谓的“包容”,并不是盲目地对孩子的不足置之不理,而是在理解、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。这需要我们对孩子的个性、潜力和兴趣持以一份宽容的态度,不再以单一的标准衡量孩子,而是认识到个体间的差异性和丰富多样性。
而促进变革的目标则是引导孩子突破自己的界限,培养健康的好习惯,将他们引向更积极的道路。接纳是为变革打基础的前提,只有在彻底了解了孩子的当前情况之后,我们才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进行转变。过度急切可能导致孩子的反叛情绪加剧,甚至影响到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基石。
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方法
1.密切观察和悉心倾听:把握孩子深层次需求
家长要通过日常交流以及细心的观察,探索孩子在面临困难时的感受。孩子可能正面临短期的挑战,也可能是长期的学习或行为挑战。通过设置一个非评判性区域,让孩子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这样做有利于家长全面深入地理解孩子。
2.确定基本原则:让孩子在相对安全的环境内体验到后果
在不会触及道德和法律安全线的情况下,让孩子自己体验并学习后果是重要的。如果孩子忘记按时完成作业,家长可以一同承担这样的后果,而不是只是让他们逃过惩罚。
在需要变革的情况下,家长应设立明确的原则和进度计划,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过度游戏化、避免社交等情况时。
3.实践合作关系:摆脱强制型的指导
家长不应当以命令性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,而是应当共同面对问题。当孩子们在学习中遭遇困难时,家长可以与他们一同解析问题,如解读孩子们面临的困难,并共同提出潜在的解决方案。
在交谈中可以使用以下表述:
接纳:“我看到你在这个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,即便是有些地方还没有达标,我们也可以共同进步。”
推进:“对于眼前的难题,我们可以尝试这种新策略,你觉得呢?”
4.分段目标:分步实现成功的喜悦感
将大的目标细化成若干小的步骤,可以帮助减轻孩子对于变化的抵抗情绪。如果想提升孩子的数学成绩,可以先从每天做对一道难题开始,而不是一步登地追求高分。
实现小目标可以帮助孩子们增强自信心,面对更大的挑战。
5.明确本质和表象的区分:接纳与促进齐头并进
家长需要区分孩子的天生特质(如内向、敏感)与他们需要改正的行为特征(如懒散、不专心)。对于性格方面的内向或敏感需要我们尊重,但如果它导致孩子躲避社交,推动他们作出改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。
避开常见误解
表面接纳实际上心中存疑。
过度施加压力:忽略了孩子的感情需求,使他们反抗或感觉无助。
固定视角:错误地以为孩子的性格固定,忽视了他们的潜在发展空间。
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运用上述策略
在学习成就方面,家长应当在尊重孩子的学习节奏的同时,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。
在行为表现上,家长可以允许孩子的合理反抗,并建立坚实的家庭规矩,保证规则一贯得到遵循。
在情绪控制领域,家长应当理解并认可孩子的感受,同时教导他们在控制情绪之后去理性地处理问题。
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中找到一个平衡点,接纳和引导两者相结合,父母的角色类似于艺术家,他们不仅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(接纳),同时还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引路(引导),以此来助孩子独立地行走,同时在需要修正的时候给予适当支持。